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试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5 15:21:23  浏览:857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试行办法

山西省政府


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试行办法
山西省政府


前言
为了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充分发挥财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避免农村财务前清后乱,管好用活集体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是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民主理财和勤俭办社的原则,加强经济核算,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促进商品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同步发展。
第二条 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在农村的经济政策,遵守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监督,保护集体财产不受损失,同贪污盗窃、投机倒把、侵占集体财产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第三条 为了加强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必须建立健全乡(镇)经营管理站。乡(镇)经营管理站具有双重职能,一是完成国家委托的各项行政任务,二是为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搞好经营管理、经营咨询、家庭记帐服务,受县、乡(镇)人民政府的委托,协调国家、集体
、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管理承包合同,对财务进行监督、审计。
第四条 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由村财会人员负责执行。财会人员的主要任务:1.认真执行财务计划和各项管理制度,管好用好集体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2.帮助农户进行经济核算,搞好经济活动分析,为农户提供生产经营决策。3.帮助农户签订、落实各项经
济合同,并监督合同的兑现。4.及时、准确地为上级部门提供各种会计、统计报表,为农户提供咨询服务。

第二章 财务计划管理
第五条 为了有计划地筹集和使用资金,村合作经济组织,应在年初编制财务收支计划和收益分配计划。在编制计划时,必须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经营管理站审查备案后方可执行。
第六条 各项计划指标的确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在年初,对各项开支必须作出预算;对于预算外开支,必须经乡(镇)经营管理站审核。
第七条 各项承包指标,需要通过经济合同的形式落实到各个承包单位或个人,到期按合同规定逐条兑现。
第八条 遇有特殊情况,需要修改计划时,应由村合作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提出修改意见,并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经营管理站批准。
第九条 每季度末村专业会计应将财务收支计划执行结果向村民委员会作出报告,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再向乡(镇)经营管理站汇报,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与解决,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现。

第三章 固定资产管理
第十条 村合作经济组织,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保管、使用、维修、折旧、定期盘点制度,使其经常保持完好状态,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第十一条 对大、中型农机具、水利设施、公有建筑等固定资产,要登记造册,确定专人保管,建立使用卡片,任何人不得擅自平分或侵占,发现丢失、损坏要查明原因,由当事人赔偿。
第十二条 购置固定资产时,须事先经村合作经济组织讨论解决,要考虑实际需要和资金能力,严禁盲目购置,造成浪费和损失。
第十三条 固定资产的变价处理,必须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经营管理站审核,并将变价收入记入公积金,不得平分或挪用。
第十四条 为确保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要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每年年终决算时,应以百分之十左右的折旧率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

第四章 产品物资管埋
第十五条 库存的产品物资要建立健全入库、领用、维修、保管及定期盘点制度。
第十六条 集体购进、自产及农户上交的各种物资入库时,经会计填写入库单,保管员根据入库单清点、验收,核对无误后入库。库存实物要定期盘点、晾晒,防止霉烂损坏。出库时,由会计填写出库单,领用人签名盖章,保管员根据出库单出库。
第十七条 每年年终对库存物资进行一次盘点,发现丢失损坏和库盈库亏时,要查明原因,进行处理,保证帐实相符。属于个人不负责任造成的损失,要按价赔偿;对于正常库亏,要经村合作经济组织讨论通过,主管领导签字,会计做出帐务处理。

第五章 现金管理
第十八条 审批、记帐、出纳人员必须严格分工,互相监督。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批钱不管钱;会计管帐不管钱;出纳管钱不管帐。
第十九条 现金库存要按当地银行的限额执行,超过限额的现金必须按时存入银行。不得以任何借口设立小钱柜或把资金转移到其他单位存放,违者按挪用公款追究责任。
第二十条 现金管理人员要严格把关,不得白条顶库,不准借支挪用公款。

第六章 开支审批制度
第二十一条 一切开支都要有审批手续,定项限额内的开支,要经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批准,限额外的开支,应经社员大会讨论通过。
第二十二条 严禁用公款请客送礼,大吃大喝,挥霍浪费,要杜绝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筹借、挪用、摊派、拖欠集体资金。违者追究财会人员和当事人的责任。

第七章 集体提留管理
第二十三条 村合作经济组织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的提留要民主商定,量力而行。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若干规定》,集体提留和公共事业统筹费总额应严格控制在上年农民纯收入的百分之五以内。对各项提留资金要专户存入银行或信用社,保证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 公积金是合作经济组织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专用基金,不准用作非生产性项目或生产费开支,坚持先提后用,量入为出的原则。
第二十五条 公益金是合作经济组织用于文化福利事业的专用基金,主要用于文、卫事业、五保户、困难户救济等方面开支。要量力而行,既不能超过提留的最高限额,又不准乱支滥用。
第二十六条 管理费是用于购买办公用品和干部误工补贴、旅差费等方面的开支,不准乱支滥用。
第二十七条 乡(镇)级公共事业统筹费由乡人民代表大会定项限额提出预算,报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基层统筹使用,一年一定,不准追加,不能从集体提留中开支。

第八章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第二十八条 为了增强农业后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各级财政每年安排相当数量的财政支农资金,用于扶持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发展各项生产,包括村办工副业、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种草养畜、农村养鱼以及扶贫、救济等。管好用好这些资金,是村合作经济组织
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九条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核算制度。凡财政用于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发展生产、扶贫、救济的资金,都必须提出详细的用款计划,报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对具体支出,要按扶持项目或被扶持的农户建立单独的会计核算,详细登记各项支出,年终经有关主管部门
批准后报销。
第三十条 财政用于扶持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发展生产的各项资金,要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如发现胡支乱用、违反财经纪律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一条 凡用财政支农资金购置的机器设备、农机具,兴建的厂房、水利工程,营造的林地、草地等都单独造册登记,以便管好用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第九章 明确集体资金权属和债权债务处理
第三十二条 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权属要明确。原来是一村数队的地方,必须处理好原来各队之间的财产关系,不能平调,更不能分掉。原来各生产队积累水平大致相同的,一般可直接将各生产队所有的积累转为村所有,由村统一管理使用,原来各生产队积累水平相差悬殊的,在不
平调的原则下,应采取各种办法加以平衡,多余部分折股到队或试行折股到户,按股分红,但不得抽股,不得以股抵债,也可暂不改变各生产队财产的权属,单独建帐,由村代管。对债权债务也要处理好,不能“一风吹”。
第三十三条 村合作经济组织要抓紧回收各种欠款。对于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欠款、社员欠款(包括生产资料下放款、未兑现合同款)要区别情况抓紧回收。凡有偿还能力的要尽快还清,一次偿还确有困难的,要与合作经济组织签定协议,分期偿还,逾期不还者,要将欠款转为贷款
计收利息。对于特殊困难户,经社员大会讨论通过,酌情减免。合作经济组织在收回欠款的同时,也应积极归还欠外单位或社员的债款。
第三十四条 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于集体原有的积累资金及回收的资金(包括整顿财务时收回的各种资金)一定要管好用活,可采取有偿使用、定期回收的办法,用于支持本乡、本村资金短缺的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发展商品生产,以及开发性生产等扩大再生产,不得用于其它非生产性开
支。

第十章 合同管理
第三十五条 各种承包合同,由乡(镇)经营管理站统一管理、鉴证。对于果园、林场等技术性强、商品率高、利益关系复杂的合同,要经公证部门公证。订立经济合同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存一份,交乡(镇)经营管理站一份。任何一方不得无故变更和解除
合同。经济合同发生纠纷,当事人应及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向乡(镇)经营管理站申请调解或仲裁,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六条 合同的内容要规范,含义表述要明确,合同指标要民主商定,公开招标、投标承包,杜绝“权利合同”、“人情合同”、“关系合同”、“表格合同”、“口头合同”。
第三十七条 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或解除合同时,应参照经济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并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将结果公布于众。
第三十八条 做好合同兑现工作。合同兑现要尽量以现金结算,一般不记往来,以防止产生新的拖欠。

第十一章 民主理财制度
第三十九条 实行帐目公开,民主理财。财务帐目每半年必须公布一次,年终进行财务全面检查和清理,把财务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第四十条 制定各项财务计划,决定分配方案,进行联营投资等重大经济活动,须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

第十二章 会计档案管理
第四十一条 会计凭证、帐簿、报表、收益分配方案、生产计划、财务计划、基本情况统计、合同、契约、产权所有证券等资料,应当分年整理,建立档案,妥善保管,不得散失。
第四十二条 要建立档案室,配备档案柜,制定查阅制度,由现任会计统一保管,卸任财会人员不得将自己任期内的财务资料带走私自保存。已经归档的财务资料,任何人不得擅自拆封和抽出,需要查阅时,必须有档案保管人员在场,阅后归存。不得遗失、损坏、涂改和销毁。确实需
要带走查阅时,须经上级领导批准,开具借条,按时归还。
第四十三条 严格遵守会计档案保管年限及销毁制度。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总帐、明细帐和各种登记簿、会计移交清册等保存十五年。社员股金帐、固定财产帐、会计年报、基本情况统计、重要契约、经济合同、销毁档案材料清单等永久保存。销毁到期资料时,要将销毁资料造册登
记,并由有关人员组成小组,监督销毁。

第十三章 财务人员交接制度
第四十四条 财会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调动和任免时必须办理接交手续,交待清楚。前任会计必须结清帐目,将任期内的全部业务处理完毕。不能出现“分段帐”和“包包帐”。
第四十五条 在交接财务手续时,要编制移交清单,移交人、接交人、监交人要签名盖章。

第十四章 财务人员管理制度
第四十六条 实行会计专业化。大村以村设专业会计,小村设联村会计。会计的报酬不得低于村主要干部。村专业会计的任免,由乡(镇)经营管理站考核提出意见,村民大会讨论通过。
第四十七条 要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促使其记好帐、算好账,搞好经济核算及经济活动分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十八条 会计要带头遵守各项财务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勇于抵制不正之风。
第四十九条 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各乡(镇)要以站网活动形式,经常开展培训工作。

第十五章 财务审计制度
第五十条 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由县人民政府委托县、乡(镇)经营管理机构负责。
第五十一条 财务审计的主要内容有:财务收支情况,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等。



1987年5月8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南通市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南通市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通政规〔2010〕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南通市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管理试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三月三十日

南通市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帮助城乡低收入群众申请住房、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江苏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苏民发〔2009〕8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低收入家庭的收入认定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乡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成员至少一人取得当地常住居民户籍(不含外地在本市就读的学生),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标准的城乡居民家庭。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和抚(扶)养关系并共同生活的成员。

  第四条 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工作实行各级政府负责制,以家庭为单位,实行申请人户籍所在地属地化管理。

  第五条 市民政局负责全市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的管理工作。

  县(市、区)民政局负责所辖区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的具体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的受理、审核等工作。

  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受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可以按照委托权限承担有关受理、调查、评议、公示等日常服务工作。

  第六条 发展改革、价格、公安、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金融、税务、工商、统计、农村工作、工会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工作机构能力建设,落实必要的工作人员和经费,保证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的顺利开展。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调配、招用等形式,配备必要工作人员。

  第二章 认定标准和内容

  第八条 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标准包括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家庭财产两项指标。

  城市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一般按其提出申请时前6个月内的家庭收入总和计算。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一般按其申请前12个月内的家庭收入总和计算。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工资性收入(各类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其他劳动收入)、经营性收入(从事各类生产、经营及有偿服务活动所得)、财产性收入(各类资产完税后的收益)、转移性收入(赡养费、抚(扶)养费、离退休金、基本生活费、养老保险金,以及继承性所得、赠与所得、偶然所得,各种安置费扣除依法不计入部分)。

  家庭财产是指: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存款、房产、车辆、有价证券等财产。

  第九条 城乡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认定标准,实行动态管理。城乡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以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200%为基准,分别按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定比例确定,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市区(含崇川区、港闸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准由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测算,报市政府确定;各县(市)、通州区标准由本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南通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条 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应低于认定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职工家庭可直接认定为城乡低收入家庭,不再重复进行家庭收入认定。

  第十一条 家庭成员按照有关规定获得的以下收入不计入家庭可支配收入:

  (一)优抚对象抚恤金、补助金、立功荣誉金和护理费;

  (二)义务兵家庭优待金;

  (三)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

  (四)见义勇为奖励金;

  (五)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离退休后享受的荣誉津贴;

  (六)政府和社会给予的教育奖学金、助学金、寄宿生生活补助费;

  (七)政府和社会给予的医疗救助金;

  (八)因工负伤、死亡人员的治疗费、护理费、丧葬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给的非因工死亡人员的丧葬费;

  (九)依法不计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其他收入。

  第十二条 家庭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认定为低收入家庭:

  (一)拥有并使用各种非经营性机动车辆(摩托车以及残疾人用于功能性缺陷补偿且非经营性活动的代步机动车除外);

  (二)家庭成员(3人以下,含本数)拥有超过120平方米的非普通商品住房;

  (三)城市、农村家庭成员平均拥有存款和有价证券总额分别在当地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以上。

  第十三条 下列对象不予认定低收入家庭:

  (一)城市家庭成员无正当理由在半年内两次不接受就业服务机构介绍就业的;

  (二)农村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且有责任田,无正当理由不耕种;

  (三)无正当理由,在申请前已在县域以外地区居住半年以上的居民;

  (四)拒绝配合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和管理审批机关进行调查,隐瞒家庭真实收入(包括非稳定性隐蔽收入),提供虚假证明;

  (五)经县(市、区)民政局认定,家庭成员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

  第三章 认定程序

  第十四条 申请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的,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申请人本人(特殊情况可以书面委托代理人)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认定其家庭收入状况的书面申请,申请时应提供如下材料:书面申请报告、填写《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申请表》、每个家庭成员的户口及身份类证件、收入类证明、婚姻状况类证明、家庭成员关系类属性材料证明、签署《诚信承诺书》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过书面审查、入户调查、信息查证、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评估核实审查并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示有异议的,应当书面向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自接到异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重新调查核实。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公示期满之日起3个工作日将申请材料、初审意见和公示情况一并报送所在地县(市、区)民政局。

  (三)县(市、区)民政局对经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上报的低收入家庭认定申请20个工作日内进行再次审查核实,集中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示有异议的,应当书面向县(市、区)民政局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县(市、区)民政局应当自接到异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重新调查核实。经公示无异议的或者异议不成立的,县(市、区)民政局应当在公示期满后5个工作日审核批准。特殊情况,经县(市、区)民政局主要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最长不超过10个工作日。

  (四)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县(市、区)民政局经审查,认为申请人不符合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相关规定条件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经申请低收入家庭认定的家庭成员书面授权,县(市、区)民政局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对家庭成员的可支配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查询。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和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应为申请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和财产信息保密,查询结果不得用于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以外的其他方面。

  第十六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成立低收入家庭调查评估小组,负责对申请家庭进行调查核实,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评估认定。调查评估小组一般由5至7人组成。

  第十七条 县(市、区)民政局应当为符合申请低收入家庭认定条件和标准的申请人出具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证明,认定证明自作出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向申请人发放。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证明自认定之日起,有效期为1年,到期自动作废。

  第十九条 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实行动态管理,在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证明有效期内,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以及财产有变动的,应当及时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如实报告,接受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核查,核查情况及时报送县(市、区)民政局,重新审核,符合条件的,出具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证明;不符合条件的,收回低收入家庭收入认定证明,并将变动情况通报给同级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或其他相关救助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 审核管理机关应当按户建立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审核档案,并将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人口、可支配收入、财产等变动情况,以及享受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或者其他社会救助的情况,及时登记归档。

  第二十一条 各地应当逐步建立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审核信息系统,有效借助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金融、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及有关机构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方便信息比对和核查,建立科学、高效的收入审核信息平台。

  第二十二条 纪检、监察部门应加强对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的跟踪与监督,确保城乡低收入家庭的认定过程公平、公正、有序。

  第二十三条 申请低收入家庭认定的申请人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提供虚假材料的,骗取低收入家庭认定的,一经发现,不予认定;已取得低收入家庭认定证明的,注销其低收入家庭收入证明,取消低收入家庭相关待遇;已享受相关低收入家庭待遇的,依法进行处理。

  县(市、区)民政局、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应设立公开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四条 对不按规定出具收入情况证明或者在出具证明时弄虚作假的单位及有关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给予批评教育,依法进行处理。

  第二十五条 从事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管理审核工作的人员,在审核过程中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工作中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可根据本试行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2011年《民事诉讼法》修改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精济律师事务所 何宁湘

  修改涉及八方面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扈纪华介绍,目前启动的民事诉讼法修改涉及的问题较多,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民诉法中的简易程序和小额诉讼程序。
  现行民诉法对简易程序规定的非常简单,只有5条,按民诉法规定,民事审判适用普通程序原则,而简易程序属于有限的适用,但目前中国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司法实践中,50%至80%案件基层法院都在适用简易程序,现在有人提出要对简易程序作出更加具体的规定。此外,有人提出一些标的额较小的案件是否适用比简易程序更简的制度。

 【梦多】:现行民诉法中的简易程序,单从以法律条文的多寡来看,确实“非常简单”,但对法院的审判实践很有用,审理的标的金额幅度可大可小,民诉法规定简易程序的审限是三个月,不得延长。然而法官们在遇到因自己问题导致超过法定审限的,法官则可以“任意”转换到普通程序,以达到久拖不决,以及其他为公众知道的理由来延长案件的审理期限,因此简易程序是不可能取消的,也不可能加强,否则对法官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说到小额诉讼,再小的争议标的或标的额的案件甚至是无金额之诉的案件,都可以适用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因此就小额而言是没有必要增加一个程序来处理的。
  对于所谓的小额诉讼,首要问题是究竟多小为“小额”,1元、1角还是1分,还是1万元、3万元还是5万元以下,如果案件争议无金额,如确权之诉,是否也属于小额诉讼之列,显然这个问题只是有些搞笑,却没有真正的意义。那么提出所谓的小额诉讼程序又是为何?显然是法官们希望获得更加宽松的程序法,不论是简易程序还是普通程序,都必须依程序法,那么提出在民诉法中增加小额诉讼程序究竟法官们还需要什么,这就是关键要害之所在。据目前参与修改民诉法之人员披露,为无审限,无严格程序,无金额限制(诉讼当事人可以约定),可不作证据交换,不需要严格的质证,一审终审,等等去去“形成了一个法律快餐”。
  问题一、而今,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对程序非常马虎,当事人、或代理律师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对法官的程序违法深究,即使在此情形下,如果当事人要提出上诉或申诉,可以据法以违反程序法为上诉抗辩理由,提起上诉。如果小额诉讼程序可以这么夸张,那么在程序法方面当事人的诉讼权力就被会被“淹没”,同时当事人、社会包括检察机关对其的监督权也随之化为无实无形。
  问题二、吴帮国在今年两会上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建立,其意很明确,法律体系已有了。实际上现在的问题是法官在审判中如何正确、公正依程序法审理的问题。我国民诉法应当说是相对“成熟”的,不但以前参照苏联的,台湾的,现在更是揉入了日本、英美法系中的部分。关键是法律适用与依法审判的问题,实质问题依然在法院、在法官。
  问题三、一审终审,当事人的救济途径只有申诉,对于使用超级简易程序审理的简单案件,申诉应当不会被重视与受理,即使发现有问题,也极有可能被不受理。
  问题四、综上等诸多问题,所谓的小额诉讼程序不应设立。据参与修改民诉法之人员披露目前已是“铁板钉钉”,这就带来两种可能性,一是当事人是否可以选择;二是法院、法官是否会强制适用这种程序,如果是后者,对当事人、代理人将是一场无法言语的“灾难”。


  二是关于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制度。
  现行民诉法268条只有12条对证据问题作了规定,这些规定显然是不能适用司法实践需要的。关于调查收集证据问题我们国家规定的是法院依职权调查与当事人自行收集证据并举的制度,关于法院是否介入证据调查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法院介入打破了双方当事人平等地位的平衡;也有人认为,如果法院不介入调查,有些证据材料当事人拿不到,如银行、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掌握的相关证据。

  【梦多】:
  对于民诉当事人来讲,证据是其诉讼中的、可能的、保证胜诉的关键。因此在民诉程序法中,有关证据的规定最显得非常重要,理论上讲,法律体系中应当有独立的《证据法》。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或诉讼法体系中,不但没有《证据法》,就连一个完整的证据规则也没有,这样的观点,最高人民法院可能有极大意见。不错最高法院早就出台了法释〔2001〕33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自2002年4月1日起执行,该《规定》由于没有《证据法》为依据,不得已而吸收了英美法系中的部分证据规定,不得已作拼凑,必然存在理论断层,层次不清,线条混乱,适用难度极大等问题,这么多年实践中,法官对是否适用《规定》的随意性极强,甚至部分基层法官们曾称“根本无法适用”,倒《规定》的呼声与做法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不少法官不认真听取当事人陈述,简单以当事人证据不足死套《规定》,造成错案。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广东省四会市法院的法官莫兆军涉嫌玩忽职守一案。该案件中,四会市检察院的公诉,肇庆市检察院、广东省检察院的抗诉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敢为天下先对我国诉讼中认定事实的标准、以及这一标准引出的我国审判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质疑,勇于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可喜可贺,国人敬佩。
  2004年6月29日,广东省高院对四会市法院的法官莫兆军涉嫌玩忽职守一案作出终审判决,驳回检察院的抗诉意见,维持一审无罪判决。由于此前审理一起借款案件的被告,在诉讼中提出受胁迫出具借条的抗辩事实,但未能提供相关证据,故莫法官依据证据规则,以被告负有举证责任而举证不能为由,裁判被告败诉。事后被告因不服判决作出了喝农药自杀身亡的过激行为。公安机关介入侦查后,原告才承认借条确系其胁迫被告所写,这表明法院认定的案件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不符。当地检察机关就以此为由认为莫法官不尽职守,因对相关不良后果承担刑事责任。莫法官涉嫌玩忽职守先被四会市检察院刑拘,后又改为逮捕。2003年12月4日,广东肇庆中院作出一审判决,认为莫兆军行为不构成犯罪。随后,四会市检察院不服这一判决,由肇庆市检察院通过广东省检察院向广东省高院提出抗诉。2004年3月23日下午,对莫兆军的抗诉案在广东高院开庭审理。经过3个月的审理后,广东高院终于对这宗颇具争议的案件作出终审判决: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维持原判。也就是说,莫兆军无罪。
  通过四会市法院的法官莫兆军涉嫌玩忽职守一案,深刻反映了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及显现出我国审判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民事案件中的被告心中认定的是“受胁迫出具借条”的客观事实,而法官莫兆军判案是基于“被告举证不能”而认定的法律事实,那怕这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完全不同。西方国家的审判制度中有一个“法官自由心证”,即法官对案件反映的客观事实有个基本的看法,推定与判断。“自由心证”需要法官具有非常高的学识、法律素质与执业品质。而我国法律制度与西方国家法律制度完全不同,法官素质也无法胜任“自由心证”,因此只能依据有限的证据材料来推断,从这点上讲,认定“莫兆军无罪”是正确的。但四会市法院过于简单结案,而没有深入做好思想工作(如告知二审法律制度原理,动员与鼓励其上诉、告知证据规则动员其提供新证据、在上诉费交纳上进行必要的处理)可能会避免被告自杀这一悲剧的发生。
  真实的证据是反映客观事实发生的轨迹、痕迹的载体,因此证据均以具有一定形式的载体的体现,不具有载体的轨迹、痕迹是无法保存与呈举到法院的,因此要通过事件遗留的证据材料来完全恢复“客观事实”发生的原貌,即要求证据对已经过去了的案件事实和有关事实的证明达到“客观事实”那样的标准,也就不可能的。虽然从哲学认识论的观点上看,客观事实是可以认识的。但是诉讼中所涉及或争议的证据事实,完全可能不是过去已发生的客观事实,认识客观事实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是曲折的,甚至是走完全部的过程也未能实现。审理该案件的法官大致上只能而且必须凭借能够证明当时客观事实的一切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勘验笔录、鉴定结论、当事人的陈述等)来认定事实。从认识论上讲,人们可以通过证据发现的案件法律事实与案件的客观事实之间永远存在差距,由于依赖于认识能力的局限度,公正心理保持度,真实合法证据的采集度,外界干扰度、案件的客观事实只能无限接近而无法对客观事实的再现,故从狭义上讲, 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标准是法律事实。详见本主所作《诉讼中的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http://www.kdlawyer.net/Article/susong/zonglun/200704/18418.html
  因此,做为基本法的民诉法,在修改时,应当将此部分加强与明晰,重点应放在可操作性上,简理论,重操作。对于现存问题,应当规定法院未执行证据规定的可作为违反程序法作为抗辩理由,提出上诉,减少或避免法官适用证据规定的随意性。
  问题一:证据规则应当作统一适用规定,对于判决书上对证据采信也需要阐明。证据采信往往“决定”了案件的胜诉,不论胜诉还是败诉的法院已审结并生效的民事案件往往伴随两个效应,即预决效应与前诉效应。如果案件证据存在瑕疵,案件裁决因此也随之产生问题,其预决效应与前诉效应将是负方向的,影响当事人的决不是仅仅是对本案当事人,也将影响其他不特定案件的当事人。
  问题二:律师应当较深度的掌握补强证据、最佳证据、证据顺序等规则,其前提是,修改的民诉法对此规定要明确,不能有歧义。今后的规则与理论应当法院、检察院、律师使用统一的释义,力争消灭法官认定、采信证据的随意性。贺卫东在《为了法治,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一份理想》提到“在李庄案的审判过程中,我们分明看到,法庭基本的中立性已经荡然无存。庭审中,李庄及其辩护人请求证人出庭接受质证。我相信主持审判的付鸣剑法官深知这种当面质证的重要性,因为你在西南政法大学的硕士论文研究的主题正是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然而合议庭却拒绝了被告方的要求,理由居然是证人不愿意出庭作证。”“请各位查一下刑事诉讼法,有没有证人出庭与否取决于他或她的意愿的规则?况且该案的七位关键证人均在重庆执法部门的羁押之下,他们提供的书面证词很可能出自于刑求或其他威逼利诱,必须通过面对面的核查印证,才能让李庄究竟是否唆使相关人员做伪证等真相大白。然而,江北区法院——这是我当年大学实习的地方——却硬是仅仅凭借这些无法质证的所谓证词作出了有罪判决。” 其2011年4月19日在重庆江北区法院开庭,最终检察院撤回公诉的李庄“漏罪”,仍然续演了全部证人证言无一人证人出庭。这是刑事诉讼案件法院竟这样做,而民事诉讼案件中,法院法官适用证据规则的随意性更加严重,如果不克服、避免与彻底消灭这种随意性,要杜绝冤假错案的可能性极小。
  问题三:证据交换的必要性是否存在。
  应当说,从诉讼制度本身,证据交换没有其保证案件审判正确的功能,证据提交、证据交换只是一种审判活动的具体做法。这一点,应当学习或参考日本民诉中“一本主义”的观点。在开庭前,当事人、律师、法官,或检察官都不提前看到双方当事人可能举的全部证据,面对这样的情形,诉讼中的人们自然要全力以赴的抓住质证的环节,进行一博,从而达到质证最优化之效果。从另一角度上看,法官在开庭前没有看到证据,就不可能形成成见,法庭、法院也不可能先入为主,更可能站在中立的位置,更能使法官素质的提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先定后审的问题。让审判更加公正,公开,以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让诉讼更加趋于、接近公开、权威、有序、有信的社会主义法制轨道。因此,证据交换制度应当取消,或者做为可供当事人自愿选择、约定的一种做法。


  三是关于审前程序问题。目前有的法院在进行审前程序的探索试点工作,有的提出应当规定一个独立的审前程序,进行审前调解的,进行繁简分流等。这里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有哪些工作应当在审理前完成,与审前准备程序的证据交换、整理等程序的关系等。

  【梦多】:
  审前程序,目前轮廓还不明了,存在着“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有哪些工作应当在审理前完成”前提。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扈纪华提出了审前程序“与审前准备程序的证据交换、整理等程序的关系”的问题,这或许至少表明与“证据交换、整理等程序”不同。不论如何,审前程序不应当是民诉程序,而是法院内部的一种工作流程,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当围绕与诉讼参加人、诉讼参与人有直接关系的方面进行,如果仅仅是法院内部的一项工作程序,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下达司法文件加以规定,而不应将一项法院内部工作程序作为诉讼程序加入民诉法中,这应当是一个立法原则。
  问题一:如果在审前程序中出示或交换证据的情形下,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是否可以要求法院审查或排除非法证据。
  案例:腾讯新闻 > 国内新闻 > 李庄漏罪案 > 正文 《未进入举证阶段 律师要求排除非法证据被驳回(http://news.qq.com/a/20110419/000657.htm)》2011年04月19日10:23华龙网阙影 字号:T|T
  华龙网4月19日9时56分讯(数字记者 阙影)今晨9时30分,李庄漏罪案庭审正式开始。在检察机关宣读完起诉书后,李庄的两名辩护律师立即举手表示,要求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检方表示,庭审还未进入举证阶段,检方还未当庭出示任何一份证据。辩护律师提出的要求不合理。
  法庭合议后,驳回了辩护律师的要求。
  从报道可以看出,即使在刑事案件诉讼中,辩护人是可以阅卷提前看到相应证据的问题,既然看了证据显然就会产生对证据的辨别与观点,问题是:在此阶段时点提出要求法院审查或排除非法证据的意见是否合法或合理。在该案例中,辩护人在宣读公诉书之后,辩护人即提出人民法院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要求应当是合理的。判决要求合理的理由非常简单,如果证据是非法的,显然就没有了质证的前提,质证应当是针对证据的真实性、证明力而进行的,如果确为非法证据,显然应当予以排除。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辩护人的要求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我们只研究除此阶段外,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辩护人可以何时提出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请求?假设在公诉举证之后,举证之后就不存在排除的问题,而只是质证问题,要知道排除非法证据与举证质证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质证阶段内,如果证据不真实,或不具有证明力,只存在一个法庭是否采集的问题,而不能此时来排除,换句话说,要启动排除非法证据程序,并使用之成为有效程序,只能在举证质证之前,因此李庄漏罪案其辩护人的要求是正确的。相反,检方观点与法庭驳回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事实也是如此,在质证时,辩护人要求提出具证人证言的证人出庭,未出庭就无法质证,也无法确认这些证人证言的取得的合法性,结果辩护请求被法庭驳回。
  问题二:
  反观民事诉讼以及现在提出所谓的审前程序,是否可以要求法院审查或排除非法证据,包括与本案无关联的证据材料,估计这一问题也很难出规定在即将修改的民诉法中。


  四是检察监督问题。现行民诉法规定检察院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监督,即事后监督。现在有的提出,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应当把检察监督扩展到事前和事中以及执行过程中,如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不予立案也不给当事人裁定的问题,审判中当事人对管辖异议、回避申请等程序问题,执行中的执行乱等问题需要监督。

  【梦多】:
  检察监督在我国被定义为法律监督,在我国司法现状与政体改革现状下提出这样的问题似乎不合适宜。一是,检察监督是法律规定,本身并不存在法律规定的缺失,而在于检察机关有无能力做,做与不做(即作为与不作为),进而如何做的问题。从目前司法现状至少是局部现状非常不乐观,从重庆李庄漏罪案看,似乎是公检法三位一体对付李庄,如此纠结的状况下,检察机关是不可能,也无法履行法律监督的。比较好玩的是,重庆李庄漏罪案即将开庭的信息是由重庆市政府率先发布的,由此可见,所谓李庄漏罪案实际上是重庆地方六位一体的结果。在此情景下,何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